同济每年80万元重奖医生“跨界”
发布时间:2014-11-25 查看次数: 555 来源: 作者:
|
|
□文图/本报记者肖清清 通讯员蔡敏 脑出血的病人,该去神经内科还是去神经外科住院?肺癌的病人,该去胸外科还是肿瘤科?如今,医院的科室越分越细,面对大医院几十个专科的数百位专家,病人不知如何选择,因为不同科的专家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治疗建议。 这样的选择题,不该由病人来做。近日,记者从同济医院了解到,从2010年起,该院设立团队奖,每年用80万元奖励跨学科协作,鼓励医生根据病人病情,主动寻求其他科室的帮助,打破各自为政的专科“壁垒”,一起管理病人。 同济医院副院长廖家智认为,医者初心,就是要让病人恢复健康,不该以治好某种病为目的,而是要治好这个病人。因此,必须倡导合作医学,让医生以病人为圆心,而这样的团队合作,让病人最大限度地受益。这也是同济医院的30个学科共同跻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为拥有“最牛”学科的数量排名全国第二的重要原因。 手术治好了脑出血 爹爹却仍然站不起来 杨爹爹脑出血入院,手术很成功,但出院回家两周后,爹爹还是站不起来。 “外科医生的手术做得很漂亮,病人为啥没有好起来?”只顾着做手术的医生不知道如何指导病人做康复运动,外科护理护士也不了解中风病人需要适当的神经刺激。因为专科医生对其他学科了解不多,再加上多数医院的管理是“责任制”,一般来说,每个专科医生都有自己的“一块田”,“这是我科室的病人,不能让其他科的人插手”,这样传统理念下,病人有时候不仅没痊愈,反而无意中成为“受害者”。 同济医院副院长廖家智介绍,专科细分后,各科室间存在“壁垒”,大家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没注意到病人是一个整体,不同的器官、疾病、药物之间都会发生相互影响。一种疾病,可能就需要数个科室的专家共同诊断,才能找到病因对症处理,“单兵作战”的诊疗方式,早已不适应现代医学以人为本的服务需求。 跨七个科室找帮手 70多人组团抢救患者 在同济医院重症监护ICU病房内,每张病床都配备有价值数百万的抢救设备,这里是和死神争分夺秒的地方。该科核准18张床位,每张床上都躺着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但有一张病床大多数时间都是空的,始终保持“待命”状态,确保最危急的病人随时有床抢救。因为重症监护室的神经内科疾病相对较多,还有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常年“驻守”ICU,随时准备抢救病人。 “病人的大脑血管通道被堵或破裂,那就是在和死神赛跑。”朱遂强教授是神经内科主任,他却分头在急诊科、神经外科、心内科、放射科、检验科、麻醉科等7个专科找到“帮手”,组建了一个多达70余人的神经内科疾病的危急重症救治团队,保证神经专科的危急重症患者从院前急救、急诊室到ICU救治的绿色通道畅通。受益于医疗协作,去年医院收治527位脑梗、脑出血的危重病人,其中501人被成功救治,抢救成功率达到95.06%。 重金鼓励“协作传统” 30个专科“跻身”国家队 越来越多的病人,需要多个科的医生共同治病。“以患者为中心,倡导合作医学”,同济医院党委书记陈安民介绍,医院用一系列管理措施和鼓励制度,来保证一直以来的“协作传统”。 2010年,神经内科与脑外科协作手术治疗帕金森疾病、脑动脉出血,内科和外科医生一起管理病人,拿出最符合病情的治疗路径。 心血管内科与心脏大血管外科也“牵手”,开展杂交手术,还有最凶险的主动脉夹层瘤,共同形成“同济版的临床规范”,不让病人在科室之间兜兜转转,节省救治时间。 在同济医院,一年要组织上千例全院大会诊,相当于每天都有三五例病情严重患者得到综合评判,获得最佳救治方案。 这些团队协作较好的专科,不仅受到医院重奖,也大大提高救治疾病的效率,各学科的综合实力、整体水平也得到提高。在2013年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选中,这个由国家卫计委组织全国各个专科最具权威的专家来打分评审的行业最高“标杆”,同济医院47个专科参加评审,就有30个专科“跻身”国家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