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动态 >> 同济专栏 >>百年同济,大武汉的文明坐标

百年同济,大武汉的文明坐标

发布时间:2015-07-20    查看次数: 1326   来源:  作者:  
 
 
 

 

 

 

 

 

 

 

    1900年,德国医师宝隆在上海创建同济医院,成为西医进入中国后的早期医院之一。“格物穷理,同舟共济”的院训,贯穿此后115年。中西方优秀文化的浇灌,百年深厚底蕴传承,同济成长为中国现代医学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

    百年沧桑,“同济”的名字几经变迁,不变的是家国责任与社会担当。抗日烽火,同济大批医界精英辗转7省,勇当抗战医疗救援主力。血吸虫防治、唐山地震、非典防控、汶川地震……在国家民族最需要救死扶伤的危难之时,同济医护人员冲在一线,一心赴救。

    60年前,同济响应国家与时代需要,整体迁汉。从此融入大武汉文明进程。60年来,同济人不懈努力,为江城筑就领先全国的医疗技术高地,成为建设国家医都的中流砥柱。

    2020年,武汉将力争卫生资源总量进入全国前三,建成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力争两所特大型医疗机构进入全国10强。同济医院,已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医院排行榜”前十,彰显引领带头作用,推动江城医疗水平整体提升。

    医院医疗量长期保持荆楚第一、全国前列,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已达30个,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二;科研实力强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三年突破百项,2014年达123项,居全国第二。

    今年,武汉喜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与此相呼应,同济医院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里,产生过无数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栋梁之才,为守护城市的生命健康,树立起高规格的医学文明坐标。

    如今,“裘法祖医德风范奖”评选,引来社会各界十几万人参与投票;同济医德医风楷模呈现群星效应。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未来的同济医院,将朝着世界一流医院的目标,持续前行。

    同济医院心脏移植病人共庆新生

    同济医院突出大型公立医院公益性,不断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图为8个国家重点学科专家举行义诊

    每到六一,医护人员都会陪儿科住院的孩子们过节

    抗战共赴国难 为军民义诊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同济医院随当时还在上海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师生辗转浙、赣、湘、粤、桂、滇、川七省和越南河内,1940年冬迁至四川李庄和宜宾。

    8年抗战,同济人与军民共赴国难,成为抗战医疗救助的主力军。还在上海时,建立红十字会临时伤员医院,专门收治湘沪前线的受伤士兵和南京路上被炸伤的市民;同时,同济师生开办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三救护院救治伤员。在金华,医院一批青年医生组成南京军医署第五重伤医院,前往苏州救死扶伤;81名师生组成中国红十字会第一重伤医院及若干个医疗救护小组,沿浙赣线分散为我国抗战受伤将士服务。

    90岁的同济医院麻醉学专家金士翱教授依然记得, 1945年抗战胜利当天, “同济医院”在报纸上刊登启事,8月11日至13日,为当地居民免费义诊3天,欢庆抗战胜利!

    救灾除疫 必挺身而出

    1941年春,同济医学专家调查宜宾中学食物中毒事件,最终确定是含钡食盐引起的氯化钡中毒。时任同济附设医院院长兼内科主任的李化民教授随即发表《痹病》论文,揭示出当地人称“麻脚瘟”的痹病,正是源于氯化钡中毒。最终敦请当地政府停止食用相关食盐。

    建国前后,血吸虫病肆虐神州大地。上世纪50年代末,同济医院组建“血吸虫病手术医疗队”。先后几十批医务工作者分赴枝江、阳新、汉阳等湖北的重疫区,通过手术挽回晚期血吸虫病人的生命。由裘法祖院士首创的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手术方式,后来成为一种有效、定型的常规手术,在农村广泛普及。

    唐山地震、非典防控、汶川地震等一次次医疗救援,同济人挺身而出。穿越百年,同济的历史,融入国家民族与自然灾害及疾病疫情的抗争史中。

    多年来,医院圆满完成了国家、省各项突发卫生应急事件的医疗保障和救治任务。宜昌长江大桥严重客车坠桥交通事故、陕西安康山区胡蜂蜇人事件、埃博拉疫情排查等,直至最近监利沉船救援等任务,冲锋在前的同济医疗专家一次次获得各级表彰。

    品牌辐射  担当社会责任

    2011年初,同济医院全面托管咸宁中心医院。医院派出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普通外科、妇产科、眼科、超声影像科6位专家赴咸宁。当地患者在家门口可看同济专家。

    3年后,咸宁中心医院门诊量增长134%,住院量增长100%。省重点专科实现零突破,增至5个,各类科研项目、课题及学术交流等呈井喷之势,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

    同济品牌,必出精品。在这种模式下,医院先后托管咸宁中心医院、省直医院、黄冈市黄冈区人民医院、海南省文昌医院,派出专家担任院长、科室主任,全面负责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指导工作。

    医院坚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援非”、“援藏”、“援疆”、“万名医生支援农村”、“千名医生下基层”活动。近三年来,共派出近百名医务人员,赴非洲莱索托,湖北省巴东、长阳、红安,山西省忻州以及新疆、西藏、青海等地,深入基层进行医疗卫生服务指导。

    医院多次被评为“援外工作先进集体”、“卫生援藏援疆先进集体”、“全省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多名医务人员被评为全省“援藏援疆先进个人”、“全省对口支援工作先进个人”。

    这是医疗“国家队”的使命,更是 “同舟共济”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家国篇

    同济医院扎根于中华大地,虽几经变迁,从不失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医院从最初由西方人占学术主导地位,到大批的中国医界精英出现,满足民众的医疗服务需要。抗战时期同济医院取得突出医学成果,史称“北有协和,南有同济”。

    本版撰文/刘睿彻 蔡敏

    肝脏移植在此起步

    中国肝移植起步于同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营养状况严重不佳,肝病的发病率高。中国器官移植之父夏穗生那时作为同济普外科医生,做得最多的就是肝癌切除手术。虽然已经是突破了临床医学的禁区,但人的肝脏不可能无休止地切下去。

    中国医学界还没有器官移植概念时,30出头的夏穗生开创性将一只狗的肝移植到另一只狗身上。从1972年开始的5年里,夏穗生和助手先后施行狗的原位肝移植130次,肾移植20余次。建立起我国自己的肝移植模型。

    1977年,肝移植进入临床,在我国掀起第一次肝移植高潮。1992年,夏穗生主持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成功,至今仍保持着存活时间最长的亚洲记录。

    中国首例人工关节手术成功

    患者的迫切需要是创新的源动力。难以想像的是,中国第一例人工关节手术出自一名同济医生的“自责”。1957年,同济医院骨科,一名身患肿瘤的女青年撕心裂肺的哭声,深深刺痛了王泰仪教授。

    女青年只有21岁,大好年华遭遇截肢噩运,王泰仪在日记里写道:“难道我们对巨大肿瘤就止于截肢吗?”

    王泰仪从胸外科的胸膜外填球,脑外科的颅骨板等塑料医用品中得到启示,用塑料试验人工关节。从真实的骨骼中翻制石膏模型,找工厂的朋友逐步摸索成型。第一个人工塑料关节出炉,成功地植入到女青年身上。

    16年后回访,当年的女青年步入中年,在田里劳动,做过手术的手能提60斤重物,见到王泰仪高兴得又哭又笑。

    心肝上动刀突破禁区

    1982年,国内已开始从国外引进体外循环机完成心脏手术,但经历困难时期的同济专家们知道,对于很多偏远地区的患者,根本用不起。于是他们就开始用动物实验研究,探索不用体外循环的冠脉搭桥及心脏移植。为后来心脏不停跳状态下的手术打下坚实基础。

    肝脏外科以难度大、“手术禁区”多著称。同济医院外科主任陈孝平教授大胆创新复杂的肝脏外科手术。他的研究突破肝脏领域的五个禁区,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80%以上的患者术中不用输血。从而推动和发展了肝脏外科手术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现宫颈癌遗传密码

    妇产科马丁教授创新宫颈癌全切子宫的手术方式,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题下,千方百计保障女患者做母亲的权利。马丁的课题组也据此提出宫颈癌新型防治策略,并在全国三甲医院推广应用。

    2013年,马丁的团队在全球首次发现导致患上宫颈癌内因中两个新的“密码”,从而确认在汉族中易感人群。这也是国内科学家在此领域的独立研究,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原创性发现。

    马丁是中国妇产医学界的一块“牌”,连续三届获得国家“973”首席科学家研究项目,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0个临床专科进 “国家队”

    同济医院临床科研成就斐然,过去被国内同行誉为“同济现象”。近年来,医院着力打造“手术治疗基地”、“ 疑难急危重症救治基地”,医疗技术、科研水平发展更加迅猛。

    近三年来,全院47个专科,有30个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二,中南地区之首。

    2011年,新外科大楼落成启用,其中,中南地区首个“杂交”手术室,可实现心内、心外科专家联合作战。同济医院实施心脏移植数量居全国第三,完成了全国首例“零输血”心脏移植手术。

    2011年8月,同济医院成立转化医学中心。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平台,其研究将紧跟国际医学前沿,将更多科研成果转化成临床运用,让患者受益。

    百年传承,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源自对患者生命的高度负责,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敬畏。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蕴含于每一个同济人医疗行为的细节中。

    创新篇

    今天的同济院史馆内,陈列着一套上世纪40年代从德国带回的全套外科手术刀具,历经70余年,依然锃亮如新。它的主人,中国外科之父、人民医学家裘法祖院士,将每一把刀具的名称细致地翻译成中文,登记在工具箱内。

    与带回高质量手术刀相一致,裘老秉承的是严谨到苛刻的科学态度,不断突破的医学创新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同济百年发展史上,才有了一个个医学禁区的突破,一项项医学空白的填补。

    同济,始终站在医学领域的前沿,并不断向高峰攀进。

    1937年12月,同济师生与其他院校师生在浙江金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同济师生辗转吉安,设立诊疗所,开中国人自办实习医院的先河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裘法祖院士的名言是一代代同济人的座右铭,裘老对待患者的故事至今仍在医院内流传。

    裘法祖一生获得的奖誉不计其数,他最看重的,是2001年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终身奖。

    外科主任陈孝平教授,一天至少要检查病人3次。“当天做手术的病人情况如何?即将做手术的病人准备怎样?”陈孝平说,没有谁要求,以前老师裘老就是这样做的。即便是出差在外,他也会准时在晚上打电话回病房了解患者情况。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拖着箱子去病房看患者。

    肿瘤科于世英教授,力主姑息疗法,坚持癌症治疗以人为本,避免过度治疗;她推广无痛病房,切实解决癌症病人疼痛的问题。她积极奔走,为晚期癌症病人建立姑息治疗国家目录,让所有的癌症病人得到公平、有效、安全、合理的科学治疗。

    心脏大血管外科的魏翔教授在临床用血紧张的情况下,坚持用自体输血的方式回收患者血液,力推“用自己的血救自己”。每年省下上百人救命血,被誉为节血医生。

    为医患关系注入正能量

    在当前国内医患关系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同济医护人员却频频获得患者真心认可。

    “8毛钱就能治好的病,却要10万元做手术。”2011年,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八毛门”事件在同济医院得以妥善解决。同济小儿外科为巨结肠患儿精心治疗,成功手术,最终客观花费2万多元。

    患者出院时,家属除了感谢,还真诚地写了一封道歉信。为无知道歉,为伤害过的医护人员道歉。科学战胜谬误,真情化解误解。也让大众对疾病的认识回归理性,曾经扭曲的医患关系得以纠偏。

    2014年2月,36岁的新疆患者邱芳在同济医院完成心脏移植手术。重获新生,她写下3000字的长微博,讲述心脏大血管外科医护团队给予患者的真情付出,表达深深的感谢与敬意。

    受到感动的护心团队为邱芳回了3000字长信,医患关系在这里得以良性互动,如沐春风。23年来,这支护心团队获得锦旗数以万计,被患者赞为“护心天使”。

    老一辈医学大家秉承的医德医风,在更多年轻医护人员中扎根生长。同时,良好沟通能力,深厚人文浸润,新时代好医生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不断为医患关系注入正能量。

    医德医风呈现群星效应

    近年来,医院积极树立“身边好人”,彰显榜样力量。医院内“裘法祖医德风范奖”评选活动,吸社会各界12万人次参与投票;医院积极参与 “身边好人”、“最美护士”、“群众满意的医务人员”等评选推荐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创建氛围。

    医院推行“一专科一特色”服务:每位专科护士都有专门的护理绝活,护理部荣获2013年度“湖北省五一巾帼奖”。门诊检验科、门诊药房被省卫生计生委评为“群众满意的窗口单位”。

    医院先进个人层出不穷,呈现群星效应。一人荣获“全国医德标兵”,7名医护人员被湖北省卫生计生委评为“群众满意的医务人员”、1人荣获“湖北好人——最美护士”。

    全院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近三年,医护人员拒收红包4389人次,金额464万元,收到感谢信、锦旗9364件。

    一所百年老院,沉淀着物茂风华;一个新的世纪,激荡着意气风发。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扬起巨幅风帆,同济这艘巍巍巨轮继续向前,绽放出无尽的光彩。

    人文篇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耸立在同济广场上重达28吨的泰山巨石上镌刻着8个大字。警示着每位从医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责任,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品德。

    在同济,每名医护人员都有一份医德档案。与个人晋升、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相关连。如115年前那样,医者之德,是立身之本。

    裘法祖院士视患者为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