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教育 >>当自发荧光遇到胸腔镜

当自发荧光遇到胸腔镜

发布时间:2014-11-12    查看次数: 677   来源:  作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医生将自发荧光技术从支气管镜“移植”到胸膜腔应用,看似并不复杂的研究,病例数量也不算庞大,却被著名杂志《Chest》顺利接受。该杂志编辑认为,这是一项原创研究,同时丰富而独特的视频、图片资料也为这项研究增色不少。
 
 

  20世纪40年代国外学者发现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荧光现象不同。当单色光照射在黏膜上时,上皮下的荧光物质辐射出荧光,这是一种由波长630 nm的红光和波长520 nm的绿光组成的混合光。肿瘤组织上皮层肥厚,辐射有所减弱,且以绿光减弱为著。故病变部位图像显示红色。此外,具有特殊光吸收特性的外源性物质可以强化组织辐射出的荧光。如今,人们围绕人体组织的荧光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这项技术增强恶性组织与周围组织的视觉对比性,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肿瘤组织。目前,基于荧光的图像诊断已经成为了一项发展迅速且应用广泛的医学技术,自发荧光作为其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已经在支气管镜中被广泛应用。

  内科胸腔镜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费用低的优点,主要适用于胸膜疾病的诊断,尤其是对于不明原因胸膜积液患者而言,通过胸腔镜微创取活检可得到明确的诊断。但是由于胸膜病变表现多样,医生常常难以在镜下准确地区分良恶性病灶,也很难发现非典型增生或早期恶性病变。术者肉眼观察胸膜病变的诊断特异度只有21%,如何进一步提高镜下诊断的准确率是内科胸腔镜诊断所面临的新挑战。

  那么,有没有可能把自发荧光技术转而应用到胸腔镜中,帮助我们辨别恶性组织呢?基于这个设想,我们进行了对照研究。在60多名患者中使用自发荧光内镜作为诊断工具,常规白光胸腔镜作为对照。术中先后使用两种不同光源条件的内镜探查胸膜腔,记录病变形态,并取活检。通过与金标准-胸膜病理的对比,分别计算自发荧光与常规白光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并比较。

  最终研究证实,自发荧光对于胸膜病变的诊断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显著优于常规白光。两种方法的诊断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虽无显著差异,但是通过对不同胸膜疾病的观察,仍能发现一些恶性胸膜病变的特征性荧光表现。在自发荧光的照射下,胸膜恶性病变呈现出范围清晰的或浅淡或明亮的紫红色,在结节样病灶及肿块样病灶上尤为显著。不同病变所表现出的不同荧光现象可能与病变侵犯的程度不同有关。较之恶性病变,结核性胸膜炎或者感染性胸膜炎在自发荧光下常表现为淡粉色,且边缘模糊,结合白光下的直视观察易于与恶性病变鉴别。

  同时我们发现,虽然在内科胸腔镜术中联合自发荧光较之常规白光下的检查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胸膜腔内环境复杂,胸腔积液、纤维坏死组织、出血、肋间脂肪、胸膜钙化等均可影响荧光下对于病灶的观察。因此在胸腔镜术中应首先通过引流胸腔积液、钳出纤维坏死物等方式清理胸膜腔,再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此同时,在取胸膜活检时应在同一病灶处多次取样,以保证一定的取样深度,从而获得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这项研究初步探索了自发荧光技术在胸腔镜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并系统地观察了各种常见胸膜病变的荧光表现。尽管它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较多局限性,但是自发荧光等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为未来内科胸腔镜诊断技术提供很好的帮助,并为后续的胸膜疾病光动力学治疗带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