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的沟通与护理
临终关怀也可以叫临终护理、临终照顾 。概念中涉及“无望救治”“姑息治疗”“生命宽度”“舒适尊严”几个词,阐明了临终的去向,指明了照顾者工作的方向,临终阶段虽然是护理为主,仍离不开治疗。
一、 何以界定为临终
一般以为,临床救治无法再逆转生命的康复,即医生谈话建议“出院”“回家”,意思是请家属放弃对医疗的希望。这样的患者是否就进入临终状态了呢?自医生建议放弃离开病房,到呼吸心跳停止的距离究竟有多长,如何判断呢?北京松堂医院给出的时间是280天。
88岁的谢爷爷患脑梗死后遗症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三年,长年悉心照顾他的老伴,患突发脑出血离世,这个变故导致谢老人家的生活、病情照顾几乎完全打乱,子女无力继续照看,送至养护机构,不到一个月病情加重,送医院诊断为“尿中毒”,需紧急血液透析,一周花掉医药费五万,家人被医生告知“救治无望”。后几经考虑送至临终护理单元,嘱放弃一切用药和辅助治疗,只做护理。五天后老人家平静离世。
82岁的孙奶奶因车祸伤颅脑术后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一个月,家人被医生告知“救治无望”,家人因不忍看见母亲在病房被各种管道、各种药物支持以维持呼吸心跳,因而反复考虑是在病房临终还是在临终护理单元临终。最后决定,拔除所有管道,转往临终护理单元停止一切药物只给予氧气和吸痰等支持,24小时后,老人家平静离世。
78岁的吕奶奶患脑出血救治两个月后呈植物状态,家人被医生告知“预后转归希望不大”,家人反复商量,转往养护机构,给予对症支持用药与护理,8个月后平静离世。
83岁的汪爷爷患食道癌并反复消化道出血,反复治疗后因家人无力照顾和医疗费用沉重,转往养护机构,给予药物对症支持治疗与护理,一年零两个月,现仍病情稳定,预后差。
二、与家人建立怎样的沟通
安静地倾听,了解患者、家人目前的想法。换位思考,然后进行交流。坦诚地告知家属,我们能够做哪些事情,对于临终者可以做哪些帮助,哪些是我们无力做到的。
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帮助临终者的家人了,他们正在开始接受临终,由不知所措转为面对临终。在照顾临终者的过程中,需要随时与家人沟通,征询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对于即将离世的亲人的建议,并尽力给予帮助。如果过多考虑保护自身安全、避免纠纷,将会阻碍沟通,既令家属不知所措也令治疗护理工作陷入左右两难。。
签字是必要的,最好是在建立可行的沟通之后再请家属签字。
三、临终者的护理
我们得很仔细耐心地做好临终者的基础护理,保持身体的洁净舒适,尽可能防止并发症,尽可能避免更加沉重的痛苦。
询问家属有没有做好亲人死亡的准备。我们常常被问“要做哪些准备?”通常有两种准备,一是心理上的,再就是死后的准备。比如临终者最想见的人,怎样安排后事,细节准备没有。很多家属心理上是早有准备的,但是总认为还没有到死的时刻,直到亲人离世时才想起来还有几个亲人没有通知赶回来,寿衣也没有等等事情。
保持与临终者的语言交流,不仅止于意识清楚的人,昏迷者、植物状态者同样应该这样做。然后护理操作的轻柔,环境的安静等,都是减轻临终者痛苦的方法。鼓励家人与其说话,触摸临终者的身体。我们观察到的结果是,这样做的气氛变得祥和多了,临终者大部分很安静,有时会有一会儿的激动,家人也会慢慢接受并释怀。
在临终者接近死亡时,我们应该避免家人在床旁大声哭泣,也可以安排暂时离开,替他们守护,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声音以及过强的光线。呼吸停止后,使用听诊器听诊心音,或者使用心电监护仪检查心电图,证实无心音无心电波,将结果告知家人。
以上的文字只是我护理工作的个人之见,仅做交流。但我深切地感觉到,更多的人拒绝提及或讨论死亡,包括从事护理的工作人员,遇上临终状态时很多都采取躲避。蒙田说过,如果谁认为自己可以避免一死,那他一定是疯了。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作为一名护理者,应该积极面对临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