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院动态 >> 医院新闻 >>央媒聚焦!“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黄冈报道集萃

央媒聚焦!“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黄冈报道集萃

发布时间:2019-08-12    查看次数: 499   来源:  作者:  

    79岁的麻城市民政局退休干部史瑞林,至今难忘40多年前寻访烈士程再当事迹时,听到的那一首首令人动容的歌谣。

    1931年,程再当的妻子张怀玉等7位年轻妇女一起动员各自的丈夫参加红军,又一起天天盼望丈夫得胜归家,盼了20多年,同时盼来一纸烈士证明书。从“一针一线做双鞋,好让亲人身边带;安心打仗不思家,打完胜仗早回来”唱到“莫胡思,莫乱想,赶快起来送军粮”,再唱到“别哭别伤心,挥泪送亲人;继承夫君志,为国献终身”,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自编自唱的歌谣寄托着她们的深情、期盼与哀思。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1927年11月,湖北省黄安(现名红安)、麻城两县农民武装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动黄麻起义。一曲《黄安谣》,唱出了当时老百姓参军拥军的革命激情。在随后建立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妻送夫、母送子、兄弟相携参加红军的故事比比皆是。

    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主任陈敦学介绍,黄麻起义后组建的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前身。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现红安县七里坪镇正式成立,后来成为红军长征的主力部队之一。

    而在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进之后,留守的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也开始长征,并在1935年建立鄂豫陕苏区,成为唯一一支在长征中建立苏区的红军。

人民日报记者 贺广华 程远州 范昊天

   滚滚长江水,巍巍大别山。

    绵延近400公里的大别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驻地所在。红四方面军在此诞生,红二十五军在此重建,红二十八军在这里改编。参加长征的四支红军部队,有两支源于此地。

    这是一块红色的沃土。从1923年冬建立党组织,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26年间,大别山区党的组织不散,武装斗争不断,革命红旗不倒。数十万大别山儿女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新华社武汉 8月8日电

 

    8月3日,再走长征路第54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征路万里行”报道组从湖北荆州北上到达了黄冈。

    1930年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以大别山地区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这里也孕育走上长征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

    麻城市乘马岗镇,地处豫鄂两省边界,这里的乘马会馆,始建于清朝。土地革命时期,借助独特的地理位置,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这里也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

   这个暑假,麻城市乘马中学的四十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实践课,他们在乘马会馆担当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述当年红军的故事。而在学校校长陶金德看来,这样的实践课,既是对革命历史的传承,也是对学校历史的重温。

   乘马中学的前身是1913年创办的乘马学堂。我们麻城市的第一位共产党员王幼安和王树声大将,他们当时都是学校的教员,以这样的身份在这里宣传革命,搞这些革命活动。所以我们的学生现在要传承的就是我们革命先烈们参加革命的那些精神。

    眼前,乘马中学的孩子们正在排练一场话剧,讲述的是麻城走出的开国大将王树声早年在大别山闹革命时的故事。当年,王树声带领红军在麻城打游击,遭遇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为了掩护他脱险,当地一位周姓大妈让自己的大儿子假扮王树声,引开敌人。后来周大妈的大儿子遭到反动民团杀害,直到三年后,王树声才知晓这段经历。

    当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百姓,前赴后继为革命献身,这段光辉的历程不仅被写进歌谣,还被刻进了名字。大别山下的红安县,解放前,名为“黄安”,黄麻起义中的“黄”字便是代表黄安县。为了纪念黄安儿女为革命付出的巨大贡献,1952年9月1日,国务院正式将“黄安”改名为“红安”。

    黄冈,大别山下,红色土地。92年前,黄麻起义的枪声在这里打响。87年前,以这里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发展到总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50万,拥有5座县城,26个县的革命政权,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四大主力中的两支——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诞生在这里。虽然这两支部队长征的出发地不在黄冈,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是黄冈走出去的子弟兵——据不完全统计,有200余位黄冈籍团以上指挥员身先士卒。在两万余里闯关夺隘、搏风战雪的征程中,先后倒下3万余名黄冈籍英烈。

    8月1日至5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全国媒体采访团30余位记者走进黄冈,在这片红色大地上寻访革命遗迹、红军故事和初心情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兵

    通讯员 汪海燕 毛红平 万永庄